問15:有沒有拼接不成功的時候?
有!一種情況是電腦配置太低,拼接圖片又太多時,電腦無法執行文件→自動→Photomerge命令,PS顯示“無法對齊圖層”。當然,不用三角架,彼此拼接相鄰區域的重疊量不夠,也是無法自動拼接的,特別是存在嚴重桶形形變時更是如此。
另一種情況是只能執行Photomerge的部分命令。如雖然選擇了文件→自動→Photomerge→圓柱→也勾選了:混合圖像、暈影去除和幾何扭曲校正→瀏覽→找到并選定所要拼合的圖片→確定。 但執行結果卻是
此圖上下、左右的視角依然是180度,鏡頭為16mm魚眼,用豎直分割法拍攝。
可見,在這里的12個圖層中,雖然能對齊并混合圖像、也能幾何扭曲校正,但是卻不能暈影去除。究其原因,是因為拼合圖像的重疊區域的顏色和密度相去甚遠,導致重疊區域無法進行暈影拼合。
做到這一步解決方法有兩個:一個辦法就是在此基礎上,分別對每個圖層的顏色、密度加以調整,使彼此相鄰的重疊區域一致或者比較接近,然后再手動添加蒙版拼合所有圖層。下圖就是用此法做的12張拼合圖。
另一種方法就是把要拼合的各個小圖,導入到同一個文檔里,按拼合樣式,手動按序排列好。這樣就便于觀察彼此相鄰重疊區域的顏色和密度,方便準確調整。
在分別對彼此相鄰重疊區域的顏色、密度加以調整到一致或者比較接近時,再按原來各個小圖的文件大小,分別一個個儲存起來。以這些新調整好的各個小圖為基礎,讓PS自動拼接,即文件→自動→Photomerge→圓柱→勾選:混合圖像、暈影去除和幾何扭曲校正→瀏覽→找到并選定要拼合的新調整好的各個小圖→確定,就可以完成自動拼接。
問16:如何做到全圖的景深都很清晰?
相機固定在三角架上,光圈盡可能的小一些,以求得更大的景深,固定光圈、速度,對同一個場景拍三次。以下全部手動對焦:第一次對焦于最前面景物(在這里是前景的小花盆)連拍三張-2檔、正常、+2檔,再合成為一張前景清晰的HDR圖片;第二次對焦于中間景物(在這里是中間的噴泉)連拍三張-2檔、正常、+2檔,再合成為一張中景清晰的HDR圖片;第三次對焦于遠處景物(在這里是遠處的電梯)連拍三張-2檔、正常、+2檔,再合成為一張遠景清晰的HDR圖片。最后再將前景、中景、遠景都很清晰的三張HDR圖片導入同一文檔并對齊所有圖像,選擇編輯→自動混合圖層→堆疊圖像→勾選無縫色調和顏色→確定,就得到了一張前、中、遠都很清晰的圖片。
可以看到,一張高質量的全景深都很清晰的HDR圖片,至少需要9張合成原圖和3張中間圖,共12張圖片。所以,此大堂超級全景圖片一共用了12×9=108張合成原圖和12×3=36張中間圖,共144張圖片。此圖文件大小為240.7MB,分辨率240像素/英寸。
問17:合成圖的視角、視點與拍攝點的視角、視點相一致嗎?
可以不一致!因為后期合成后,應用了變形和校正工具,視角、視點自然被改變了。下圖的拍攝點其實是在AB延長線上的C點(28層樓房的樓頂角落),而合成圖的視角、視點非航拍所不能及!
此圖是用18mm廣角鏡頭所拍,此外景超級全景圖片一共用了7×3=21張合成原圖和1×7=7張中間圖,共28張圖片。此圖文件大小為148.4MB,分辨率240像素/英寸。
問18:合成圖可以拉開實景的時空距離嗎?
可以。下圖中的AB點,在實景中實際上是同一個點,也是拍攝點,在合成圖上卻被拉開了180度。
此圖是用16mm魚眼鏡頭所拍,此室內超級全景圖片一共用了9×3=29張合成原圖和1×9=9張中間圖,共38張圖片。此圖文件大小為156.5MB,分辨率240像素/英寸。
問19:同一件事怎么會有兩個分辨率?
是的,上文有兩個分辨率:300像素/英寸和240像素/英寸。我查了一下原因,尼康D7000相機在設置儲存文件格式為RAW+JPEG模式后,相機上直接儲存的JPEG文件,分辨率是300像素/英寸,而相機上直接儲存的RAW文件(尼康D7000的文件名是NEF),分辨率卻是240像素/英寸,兩者是不一致的。如果在后期用了RAW文件去拼接合成圖,那么,最終得到的拼合圖的分辨率就是240像素/英寸。
結論:用較少的資源也可以創造較大的財富。PS的功能無窮無盡。好的前期拍攝決定好的后期制作,前期拍攝與后期制作是個辯證的統一體。真正的PS高手不在后期,也不在前期,而在PS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