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設計工作中,我們時常會聽到需求方這樣說:「感覺沒有什么亮點」、「這也太簡單了吧」、「你這就是底色加文字,感覺誰都可以做」等等一些話語。只會用千篇一律、中規中矩的方式做設計并不是說不可以,一樣可以解決一些設計需求,但這只能算是工作上的及格,無法突破自己現有水平,會導致進步緩慢或者只是原地踏步。如何在完成工作的同時,將自己的作品更好地向優秀邁進是我們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作品平平淡淡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改善?本期就和大家一起分析、總結一下「改變你作品不夠出彩現象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作品平淡的原因
作品「普通」一般情況下并不是因為自己的基礎設計專業知識不夠,而是被基礎、常規形式所局限,對于一些打破常規的設計手法不了解,下面總結一下作品過于平淡沒有亮點的原因有哪些?
作品整體的層次感不夠、缺少變化,常常表現在背景過于單調、文字排版過于簡單、缺乏形式感和設計感等等。
配色、構圖形式過于常規化,過于嚴格遵守模式化的設計理論,不敢大膽的進行嘗試、打破常規,缺少發散性思維思考問題。
不會提取優秀作品的精髓,也就是說不知道如何參考、只會 1:1 臨摹,這也是很多新人設計師會碰到的問題,參考不等于臨摹。舉個例子:有三個優秀的作品 A、B、C,我們可以參考 A 的配色、B 的排版、C 的構圖,再加上自己的發揮,這就可以是一張優秀作品的骨架。
心態問題,不愿意跳出安逸的工作區,對自己工作要求就是完成而不是要自己滿意(只要求及格不要求優秀)。
下面就為大家總結一些打破常規的設計手法。
非常規手法
「非」常規的表現形式:顧名思義就是在設計常規理論的基礎上,做一些大膽非常規的處理,與常規設計形式形成鮮明對比,把常見的設計表現形式通過「非」常規的手法使其變得與眾不同、新穎。這也很大程度地提升作品帶給用戶的視覺感受,更加鮮明、生動、富有視覺沖擊力,同時也能改變一些作品過于平淡、無亮點的現象出現。而這種手法的常用表現形式可以體現在:用色、構圖、文字等等。
首先說下用色,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這里只看色彩對于整個畫面的影響,一種是比較柔和常規形式的用色,另一種則是大膽偏夸張的用色形式。前面說過,作品過于「普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缺少視覺變化和層次感,通過兩組案例上下對比我們不難發現:
每組案例上側都用了相對常規的形式,也就是易于接受的用色形式,給人的視覺感受很柔和,對比不強烈、沖擊力較弱,屬于常見的形式。
每組案例下側都用了對比很強烈的配色形式,分別是有彩色與無彩色的對比、藍色和紅色的對比。而正是因為這種強烈的顏色對比,使得整體畫面的視覺感受更加活躍且更具沖擊力,在視覺上給作品增加了很強烈的色彩碰撞,就好像風平浪靜的湖面和波濤洶涌的大海相互對比一樣。
多種色相大面積用色也打破了常規的主色、輔助色、點綴色的用色比例,且不僅僅局限于對比色或者說一定要對比強烈,而是一種色塊切割手法,既改變了構圖形式,又增強了色彩之間相互作用力。至于切割的形式,不管是正切還是斜切,比例如何,能達到最終目的即可。
類似這類大膽的大面積切割用色的形式相較于常規形式而言,會給作品增添一定的設計感,使得畫面視覺上更豐富,變化更加強烈、形式感也更強。類似的案例還有:
非常規并不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操作,而是打破固有的基礎理論知識,呈現出一種源于基礎卻高于基礎的視覺表現形式。上面這些案例的形式大家一定或多或少見過,只不過相對而言這種大膽的配色形式難把控一些,平時用的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