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呢?
其實我們把這個圖片放大到像素級別后,隨意取一小塊區域多對比,可以發現像素之間前后的對比發生了一些細小的變化。
從上圖可以發現其實就是像素之間的對比度被增強了,原本灰黑的像素變的更黑了,灰白色的像素變的更白了,像素與像素之間的層次變的更加明顯了,所以導致畫面給人感覺更加的清晰銳利,這也就是為什么照片做了銳化后能得更清晰銳利的原因。
銳化的方式有哪些?
我們僅僅只是知道了銳化的原理這并不足以讓我們做好銳化。
首先我們還需要了解在PS中都有哪些方式可以做銳化,然后了解他們的區別,再了解常用的每一種銳化方式的使用方式,也就是參數設置對銳化結果的影響。銳化主要分布在“濾鏡-銳化”中:
當然工具欄這里還有一個銳化也別忘記了: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些覺得夠用嗎?我想很多人不是覺得不夠用,而是感覺太多,要患恐懼癥了,其實也別急,我還有一個剛才忘記說了,那就是高反差保留,聽到這會不會有種要奔潰的感覺😄。
當然這些銳化我還沒有包括Lightroom與ACR中的。方式多,一方面確實容易造成我們的選擇恐懼癥和學習成本,但是每一種工具方式必然是有其存在的價值,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做減法,把握最核心的技巧,然后深入研究,比如說我們這次的銳化,在這么多銳化的方式中,我們要找到比較適合我們的,而不是所有的都毫無思考的包攬接收。
在后期修圖中其實大家應該對高反差保留銳化還是比較的熟悉,其次也許是智能銳化,和USM銳化,因為的確這幾種方式也是在后期中比較常用的,有沒有瞬間感覺如釋重負。
最為主要的三種銳化方式詳解
1. 高反差保留
高反差保留方式需要配合混合模式柔光或者疊加進行使用,是一種無損的銳化方式,但是這種方式并不是特別方便,需要先設置混合模式再進行高反差保留設置才比較好控制。
其次因為高反差保留只有邊緣半徑控制,不能控制其數量,所以做精細化銳化效果并不理想:
高反差保留邊緣已經開始有一些溢出,但是其實畫面還是有些不夠清晰銳利,如果再把參數設置的更高,則會出現明顯的邊緣線,智能銳化和USM銳化目前效果就已經很好,并且還能進行再優化。
高反差銳化在以前比較流行,但是現在會越來越少用到,因為智能銳化與USM銳化的算法改進,效果大多情況已經遠遠超越了高反差保留,并且還能做更為精確的控制。
2. 智能銳化
個人認為這是一種比較好的銳化方式,可以對數量與半徑進行設置。數量與半徑又有什么區別呢?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這次的數量參數設置的特別大,半徑數量特別小,這是一次偶然還是一個特意的行為呢?
很多人不明白數量與半徑的區別,所以總是靠運氣,看心情。其實數量與半徑有著非常大的區別。
因為這一張照片在最開始我就告訴了大家這是一張比較模糊,也就是拍虛了的照片,我們需要讓它變的清晰。
所以關鍵點來了:
對于拍虛了的照片,這中情況就需要把銳化的半徑減小,然后銳化變的更加的精細化,這種設置能夠將拍虛的照片最大限制的恢復回來,這也是和做對比度的主要區別之處。
照片還有一種情況是拍的已經很清晰了,那我們銳化干嘛?如果是這種情況,銳化的效果就是作對比度,這時候的設置就是數量小而半徑大,這時我們做的就是區域對比度,而不是精細銳化,具體參數大家根據圖片效果,我一般數量是10,半徑100以上,我的圖都是全畫幅直出。到這里我想大家應該已經懂得半徑與數量在設置時候的區別了吧。
2. USM銳化
這種銳化其實與智能銳化大同小異,我就不多說了,智能銳化中比USM銳化多了一些參數的設置,大家可以自己研究下。最后關于銳化,建議大家可以選擇我所介紹的這三種其中的一種或者兩種就行,其他可做了解,當然僅僅只是建議。
總結:了解銳化有何作用,理解銳化的原理,掌握銳化與對比度的區別和共性,深入理解掌握其中一到兩種銳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