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設計師為了簡潔,都喜歡把功能和選項放到漢堡菜單里,曾經的Facebook 就是這么做的,不過現在已經改成了標簽欄。究竟是什么原因讓設計師做出這個選擇?今天這篇是Facebook前產品總監,現副總裁的Julie Zhuo寫的,她會為你揭曉答案。
作者介紹
Facebook 的產品總監Julie Zhuo 是一位經歷傳奇的女性,2006 年進入臉書后,職位像火箭般不斷攀升,現在已經是Facebook 的VP了。她的Medium (https://medium.com/@joulee)幾乎是最受歡迎的設計師個人博客,國內有很多設計師都是她的忠實讀者。這里有幾篇她的文章,可以讓你學習:
幾年前的夏天,我有幸住過舊金山一幢公寓樓的兩間獨立套房。
由于是同一幢建筑,你肯定會認為兩間房非常相似,也確實如此。兩者大約都是90平米,都有巨大的網格狀玻璃窗,大量的陽光傾瀉而入(也帶來了熱量——我們總是戲稱這里就像我老家德克薩斯州:每逢下午都有90度)。兩套都有同樣的角落廚房、通向開放式臥室的工業風樓梯,還有煩人的中空門。
唯一的區別在于,前者在頂層,后者在一樓。為什么這一點如此重要?嗯……公寓頂層的視野更開闊。雖然兩者都有戶外空間,公寓一樓附帶有后院花園,公寓頂層則帶有樓頂私密空間。
我們首先住了帶有樓頂天臺的那套。雖然它不像下圖這么奢華,但我們上樓探索時感到非常興奮。有一張小桌子和幾把椅子,還有漂亮的城市景觀,最適合下午4點一伙朋友喝著紅酒玩卡坦島(一種桌游),或者霧靄漸濃時讀上一本好書。
△ 這是個非常拉風的天臺
搬家了,我們告別了屋頂天臺,迎接我們的是私家花園。同樣的,下面這張漂亮的圖片,只是示意圖。我們的花園實際上沒有草,不過足夠大,能放得下沙發和傘,還有一些盆栽植物和一副燒烤架。
△ 這是個非常拉風的花園
理論上,你會覺得把屋頂天臺換成花園非常公平。我是指,一個有開闊視野,另一個易于進出。有得必有失,很公平。
實際上,體驗過兩者之后,我去屋頂天臺的次數,用一只手就能數的出來。
在同樣長的時間里,我們去花園就相當頻繁,每個(晴朗)午后都會去。
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
事實是,沒有任何一個天臺的使用率能夠比得上花園或院子,無論它多討人喜歡、設施多完備。
我們住在公寓一樓時,我們每次看向窗外,都能瞥見花園。每天能看到20次、50次、100次,我們的眼睛看見了舒適的沙發和遮陽傘。它就在那里。都不必下意識去想,我們發現自己總是想找理由去外面,享受美好的天氣。無論是在筆記本上辦公,與朋友閑逛,或是正在燒烤。
住在公寓頂樓時,我們每天都看不見天臺。它并不是難以到達——上樓大概只要30秒。但它不在視野內。我們得記住它的存在,并且要下決心到上面去。上去所需的意愿,和逛周邊商店與公園是同等水平。當然,如果我們邀請了客人來,想讓他們大開眼界,就會帶他們上天臺。但是,我們從不會偶然想起那些桌椅和絕妙的景觀。我們很容易忘了有這樣一個天臺。所以,哎,幾乎沒怎么用過它。
設計用戶界面時,我常常想起花園與天臺。
我們設計師喜歡極簡主義,喜歡留白,喜歡史塔克家族。我們喜歡把大量功能和選項,藏在精致的角落與縫隙中。在菜單里、在抽屜里、在長按或滑動之后。
我們的理由是,“人們學會一次后,就會一直記得。”我們會說,“無論我們把它們放在界面的何處,人們都會做出相同的選擇。”
真是太容易低估可見性和默認項的力量了。
很久以前,Facebook曾經一度在移動應用左上角使用了三橫圖標(或者說“漢堡圖標”),用來展開應用的導航面板。用這種方式來訪問我們網站的各種功能,簡潔而優美。(作為獎勵,我們的移動應用和桌面網站都統一使用了這種導航菜單。)我們把側滑抽屜導航發揚光大了,如今許多應用中仍然能看到這種設計模式。
△ 漢堡菜單圖標的導航面板
不幸的是,漢堡菜單就是一個天臺。你只有想著“我要進入XXX”的時候才會去點它。這就是典型的眼不見心不煩。
我們采用了標準的標簽欄,由天臺變成了花園。雖然它在屏幕上增加了元素,但這是一種熟悉的模式,高效得多,幫助人們發現和進入我們的頂級功能。
我發現還有許多其他例子,關于天臺與花園在UI設計中的討論:
入口:
設計新功能時,第一步往往是直接開始設計原型,展示這部分功能如何運轉。這就像是在設計戶外空間的格局與陳設,卻沒有問過“它在房子后面還是在屋頂?”首先應該要問“如何讓人們發現這個功能?”要使你的作品成功,確定入口更加困難也更加重要,勝過反復討論這項功能如何使用的具體細節。
菜單:
把一大堆選項藏在菜單或手勢操作中,非常有誘惑力,我們總會假定人們想找就能找得到。但多數人都不會,除非你積極地推薦這些功能。即使你成功地讓人了解到了這些隱藏功能,也需要很長時間使它成為一種常識。如果一定要讓用戶知曉這些功能,就該明確地展示出來。如果不重要,考慮干脆把它去掉,降低認知負荷。
提供選擇:
面對沒有明顯答案的問題,要做出艱難的產品決策,有時候團隊會勉強接受“干脆讓用戶自己選擇”。這么做時,要知道絕大多數(80%或90%)會選擇你提供的默認項,無論是什么,所以你其實并不能避開這個艱難的產品決策。(不提供默認項則更加糟糕:你會流失一大批根本不愿意做選擇的用戶。)
環境操作:
人們正在使用或瀏覽時,可以推薦一些類似的事情讓他們做或看。正在閱讀奧運的文章?你可能還對這個發布者的其他奧運報導感興趣。這張中世紀浴室的照片讓你深受啟發?請看其他浴室照片,為家庭裝修項目提供靈感。正在對星標郵件分類?這里還有些你標記了稍后處理的東西,或許你現在有時間處理。這是體驗設計中最有效的模式之一。
利用現有渠道:
現有的分發渠道的力量在于,已經有很多人在用了。寫文章發布到個人網站,這相當于天臺。寫文章分享到Medium、Facebook、Twitter、<此處填寫你的選擇>,相當于花園,能夠捕獲更多流量。這點適用于任何獨立空間、頁面、App、標簽頁或書簽。問問自己:我需要創造自己的渠道嗎,還是用其他渠道能更快幫助我達成目標?
如果想要什么被看見,被使用,不要讓人去尋找它。把它放在看得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