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ISO400, F16, 1/40秒
此行途經塔公草原,順著塔公寺的方向望去,巍峨的雪山矗立遠方。因為匆忙趕路只有短暫的停留時間,正想拍張紀念照,看到輕風不時把經幡吹起, 這景象令我靈感忽現,何不把經幡納入畫面,既可加入人文元素呈現地域特色,又可搭建框架構圖增加趣味性。于是我在風起的時刻按下快門,將速度設定1/8秒來表現經幡在風中的動感,畫面上塔公寺頂在莊嚴的雪山之下金光閃閃,五彩的經幡在四周飄揚。
ISO50, F20, 1/8秒
五. 畫面故事性
經常被問到一些令我難以回答的問題 “老師,我應該拉絲還是霧化?”, “天空應該占多大比例?” “現在應該加減光鏡嗎?”這些貌似技術性的問題并不是可以用技術來簡單作答的,怎么拍是基于你想拍什么,和你想傳達出怎樣的情緒。
在我的照片中,確實有相當一部分確實需要強大的前期后期技術才可完成,甚至一張照片同時涉及到包圍曝光、景深合成、全景接片等多項技術,也有些需要綜合天文地理知識,做出周密計劃才能抓住極小幾率的拍攝機會。 但是也有些照片是隨心而動,甚至沒有用相機拍攝,只是用手機捕捉到那個動人的瞬間,而這樣帶有故事性的畫面最能打動人心。無論使用何種技術,前提都是你想表達什么,技術只是實現構思的手段。
一次外拍中,我無意間向拍攝的反方向望去,看到一對戀人坐在長椅上望著夕陽西下,無語相依,太陽的余暉籠罩著這對情侶,浪漫溫馨。而此時相機正在拍攝長曝光下的海港大橋,我迅速用手機拍下這恬靜又充滿愛的一刻。掏出手機的同時我已經即刻決定了拍攝方式和構圖形式,面向夕陽是逆光拍攝,由于手機的動態范圍遠遠遜色于相機,只能拍攝剪影,所以把測光點定在天空以保證不過曝,將旁邊的大樹拍進畫面使之成為框架構圖,更能突出主體。后來這張照片被該品牌手機買下放在發布會上。
手機抓拍的照片也說明了器材并不是絕對的重要,關鍵是發現能力和現場應變能力。
有時我們也可以在畫面中刻意安排人物來設計情節,需要注意的是風光攝影作品中人物不是主體,只起到點綴的作用,所以人物在畫面中比例要小,不能喧賓奪主,這點要和環境人像的概念區分開。
上圖攝于新西蘭庫克山區,我站在湖邊的棧橋上,遙望對面雪山,通過山峰與人的畫面表達出人類面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偉大與渺小并存。
總結:情感是一切藝術形式的靈魂,成功的藝術作品都是以情感人。同樣的風景在不同人的心中會有不同的感受,每幅作品的光影和色彩中藏著你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
作者微信、 圖蟲 、500px 、LOFTER ID:JingshuZhu
本文部分內容節選自朱靜姝的新書《追光之路》, 預計六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