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對比度曲線
對比度曲線,其實就是攝影里幾乎人人皆知的S型曲線和反S型曲線了。
增強對比度曲線(S型曲線),其實就是在高光處建立錨點并提高,在陰影處建立錨點并降低,拉出一個像英語字母S一樣的曲線。
仔細觀察S曲線,或許我們就能理解到其背后的原理。前面的教程我們提到過,一張照片按亮度從低到高分為黑色,陰影,中間調(曝光度),高光和白色5個部分。其中中間調區域的過渡與細節最為細膩。可以看到S型曲線中間部分,輸入和輸出值變化很小。所以S曲線在中間調區域的影響并不大,很好的保護了照片細節最豐富的部分。白色和黑色區域在最兩端,S型曲線對這些亮度區域的改變也不大,有效防止了過曝和欠曝溢出。S曲線主要是提高了原來照片中高光部分的亮度,降低了陰影部分的亮度,讓照片的影調更加偏向硬調。因此S曲線在保護黑白色與中間調細節的前提下,有效的提高了照片的對比度,幾乎成為了大部分照片必用的一步。
類似的,如果我們降低高光錨點,提高陰影錨點,形成一個反S的形狀。就是降低對比度曲線了。四、曲線的局部調整
前面三個曲線形態都是作用在照片的全局。但數碼后期的一個核心思路,就是局部調整照片不同的區域,讓每個區域在展現出最好效果的同時不要影響到其他區域。比如這張圖片,雪山和湖之間的草地一片漆黑,需要提亮。
如果我直接應用提亮曲線,草地倒是變亮了,但雪山(高光部分)和天空(中間調部分)一下子就過曝了。
所以我需要建立兩個錨點,把提亮的高光和中間調部分重新拉回來。這樣這條曲線就只提高了照片陰影部分的亮度。
在局部調整曲線時,有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就是圓圈中那個手一樣的圖標,點擊它之后再把鼠標移動到圖像里面,鼠標就會變成一個吸管,同時在右邊曲線面板里,會實時顯示吸管所在點對應在曲線里的位置。單擊吸管,吸管所在的點,就會對應成一個錨點記錄在直方圖上,方便我們調整。比如這張圖,我想降低深色的山體的亮度,同時又保持住白色霧氣的亮度。所以我選擇“手”圖標后,先在紅圈1的山體處點一下,曲線中對應建立了1錨點。再在霧氣的紅圈2處點一下,曲線中就建立了對應的2錨點。
這樣我下壓1錨點,同時保持住2錨點,就只降低了陰影的山體區域,而高光的霧氣則沒有被影響。
在上面講了RGB曲線是什么。通過提亮壓暗曲線,黑白場曲線,對比度曲線三種基本形態,以及對他們的局部應用,就可以快速的調整一張照片的影調了。接下來談談如何把這幾種基本曲線組合起來,調出復雜的影調效果。
同樣的,三種基本曲線雖然看起來都很簡單,但當我們把這些基本形態結合起來的時候,卻可以創作出豐富多樣的復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