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07年時,電視新聞提到“霾”這個字很多人還很陌生,主持人還調侃的教觀眾這個字的讀法和寫法。而當下,霾對于北京人來說早已深入人心,一年平均下來有幾近一半的時間處于重度霧霾之中,這不光影響到心情,對人體健康更是一種威脅。常聽新聞節目提到市民應該減少外出,但是對于上班族來說這句話完全不切實際。今年春節,北京市民自覺減少燃放煙花爆竹,但是節后依舊持續霧霾超過一周,近幾天給力的西北風將霧霾全面吹散,但是僅堅持了一天,今日開始霧霾再度席卷而來。
霧霾天和霧天類似,這樣的天氣能見度低、對比度低、飽和度也底。放眼望去,整個世界里看不到真正的黑色,也沒有鮮艷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可能會讓人覺得不夠明快艷麗,有些“灰蒙蒙”的,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種低對比度、低飽和度的畫面灰度過度細膩,乍一看簡潔明了,細細品來,卻發現畫面元素深藏霧中,神秘感十足。
看到霧霾天的照片時,會不由自主的想努力看清霧中的細節,但卻又無能為力,有時候,似乎看到了什么,但其實那些元素又并不存在。這種模棱兩可的氣氛給予了充分的想象的空間,同一張照片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觸。那么我們該如何著手拍攝霧霾天的照片呢?
首先要了解為什么“拍不清楚”
霧霾天室外灰蒙蒙一篇,很多攝影愛好者最直觀的想法就是“拍不清楚”,這其實是個誤解。在霧霾環境下,景物的對比度較低,黑不黑白不白,大部分都處于灰色亮度中,物體結構也就不太明顯,但這和不清楚完全是兩種概念。通常中所謂的不清楚是由于對焦失敗或相機抖動產生的模糊效果,而不是霧霾天引起的“對比度低”。
在霧霾天對焦的卻需要格外小心。現在很多相機是依靠“反差”來進行對焦的,此時反差卻不太明顯,相機容易判斷失誤。在霧霾天拍照,應當盡量使用相機中精度最高的中央十字對焦點,并將其朝向反差明顯的景物邊界部分,半按快門進行對焦。
霧霾天要注意曝光的合理控制
在霧霾環境中,整個世界都是灰蒙蒙一片。相機的自動測光系統很容易被環境所干擾。拍攝霧景時,曝光準確性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霧景的畫面一般主要以淺灰和白色調為主,只有較少的內容是深色調,所以拍攝霧景的曝光量應根據拍攝具體情況適度增減,通常0.5-1EV值比較適宜,有時如果按照正常測光往往會出現曝光不足的情形。如果需要把畫面處理成高調效果,可以增加1-2EV曝光補償,但注意不要讓高光部分過暴,這種手法適合表達淡雅柔和的意境;如果減少曝光補償,則適宜表達厚重深沉的效果,根據需要而設置。
不過對曝光補償也應靈活處理,主要還是看畫面中霧氣所占的比例,霧氣所占的比例越大,就越需要注意是否應調整曝光正補償,如果霧氣所占面積很小,或者不在測光區域內,也未必需要增加曝光量。拍攝中經常注意檢查照片的直方圖,查看曲線溢出情況,也便于后期調整。
在曝光設置上,可以嘗試用長時間快門捕捉到霧氣流動的動感。有時霧的流動速度較快,可以通過收小光圈或加灰鏡的方式,刻意延長曝光時間,使得霧景富有流動感,也是一種很好的藝術方式,往往能得到讓人驚嘆的效果。
充分利用白平衡
霧霾天氣中幾乎所有的色彩都被抹去了,只剩下灰突突的一片,如果不增加一些色彩,容易顯得單調無聊,和曝光補償一樣,此時白平衡也是相當重要的潤色工具。如果使用較高的白平衡值,如陰影或6000以上的白平衡時,畫面會開始發黃,有時會給人一種發黃的老照片般淡淡的懷舊感,有時,整個城市就像是正在經歷恐怖的沙塵暴的襲擊。
但如果使用較低的白平衡值,如鎢絲燈或5000以下的白平衡時,畫面呈現出一片幽靜的藍色,從照片上來看就不再是籠罩著“灰塵”,而是一片干凈清爽的“水汽”——藍色總是給人純凈的感覺。使用熒光燈白平衡時,世界會變成藍紫色的樣子,愈發神秘了,此時如果畫面中再有兩個黃色的車燈做點綴,那就是再美不過的場景。
把握光線的最佳時機
濃霧會遮蓋所有的色彩、明暗和形狀,拍出的照片很容易灰蒙蒙一片。拍攝時需要尋找能夠刺透濃霧的光線,給畫面增加戲劇性。清晨的陽光,傍晚的街燈等都是絕佳的拍攝題材。霧中拍攝夜景往往也會有很不錯的效果,尤其是在天剛開始轉暗,天空尚未完全變黑時的拍攝效果往往會很理想。
認識留白在霧景拍攝中的意義
攝影在許多場合需要做合理的減法,而留白技術的運用是減法的具體體現之一,這在霧景拍攝中尤為明顯。留白,即攝影畫面上除了看得見的實體對象之外的一些空白部分,它們是由單一色調的背景所組成,形成實體對象之間的空隙。單一色調的背景可以是霧氣、天空、水面、草原、土地或者其它景物,由于運用各種攝影手段的原因,它們已失去了原來實體對象,而在畫面上形成單一的色調來襯托其它的實體對象。
留白雖然不是實體的對象,但在畫面上同樣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是溝通畫面上各對象之間的聯系,組織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紐帶。空白在畫面上的作用,如同標點符號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樣,能使畫面章法清楚,段落分明,氣脈通暢,還能幫助作者表達感情色彩。
著重安排好攝影元素的構圖處理
在霧霾天中所有東西都被遮蓋了本來的面目,在構圖中應該注重形狀和線條,而忽略東西的本來面目。通過對線條和形狀的組合創作出更加抽象的畫面。注意利用遠近來體現畫面的縱深感。比如并列的樹干、路燈、電線桿等。
一般而言,霧霾時由于可見度較低,不太適合大場面的表達,拍攝時中遠景物也由于霧的影響清晰度下降,色彩暗淡,因此適合拍攝拍攝近景為主的風光片和一些小品題材。如果是輕霧或流動的條帶狀霧氣則適合拍攝山水、風光等大場景的題材。
霧霾作品安排畫面構圖時,應盡量選擇有遠景、中景、近景的畫面,以表現景物的縱深感和空氣透視感。霧景拍攝中由于遠景、中景細節較差,因此近景往往成為視覺中心點,必須認真細心選擇,一般應盡量選取暗色調的事物為前景,才能從大片的霧氣中跳出來,拉開視覺距離,通常可以選擇造型優美的樹、色彩艷麗富有細節的建筑、形成深色剪影的小舟、飛鳥、蘆葦、不規則的欄桿、勞作的人物等作為前景,可得到較好的視覺效果。
前景的畫面主體主體所占的面積不要太大,這樣就可以用大面積的淺色調來突出小面積黑色調的被攝主體,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有利于對霾的表現和有利于增加畫面的空間感和縱深透視感。中景最好占據較大面積,遠景則是烘托前景和中景的基礎,通過前、中、遠景的不同影調對比,畫面層次就顯得比較豐富。在拍攝實踐中,具體拍攝時應該因地制宜,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充分表現霾的特點和氛圍,才能得到理想的作品。
拍攝霧霾鏡頭的選擇
如果是能見度很低的霧霾,除較近的前景外,中景和遠景都看不到。可以根據拍攝者與霧氣之間的關系來選擇鏡頭。如果在霧中,由于空氣通透性較差,可以采用廣角或中焦鏡頭,對身邊的近景進行突出描述,比如拍攝霧霾中帶口罩人們的活動等;如果身在霧氣之外,比如都市的高層建筑上,則可以利用霧霾營造的虛實進行構圖,一般中長焦鏡頭會發揮不錯的作用。
霧霾作品的后期黑白處理
霧霾作品前期的曝光準確性相當重要,因為中遠景的清晰度和反差層次一般較低,如果后期過度調整往往會導致畫質下降嚴重,出現顆粒感和色彩斷層,因此應多留意拍攝時的曝光準確性。霧景的后期處理一般轉為黑白是常用技巧,因霧景一般色彩飽和度較低,處理成黑白片后常常可以使色調更單純,更富有表現力。黑白攝影因為它采用黑、白、灰單一影調來表現,與現實的彩色世界拉開了一定的距離,可以說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抽象的、帶有明顯主觀特征的表達。更需要注意反差、用光、輪廓、紋理。要準確地表達出層次,特別需要注重層次的過渡。要想“去色”后轉換為黑白照片層次豐富的話,前提需要一幅曝光準確層次豐富的彩色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