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本次教程篇幅較長,但是如果你希望以后在修片的過程中能舉一反三打開思路,請耐心看完這些枯燥的文字,相信這對你很有幫助。
上次在微博中發了幾組對比圖想讓小伙伴們選其中的一組作為做為本次教程中的案例,不知道小伙伴們是否還記得?原諒我這工作忙碌的設計狗拖到現在才寫完。上次的對比圖分別有以下幾組:
其中以下兩組選的人數最多,考慮到人像類的教程之前出過很多期,今天以咖啡館的這一組為本次教程的案例,順便聊一聊關于照片中質感、厚重應該怎么去表現。
你可能總有這樣的疑問?就是當你做出一些片子的時候, 總被其他人吐槽說你的顏色很單薄,很脆,沒有厚度。 那你可能會很納悶的,為什么顏色還有厚度呢?顏色 怎么去表現厚度?我所拍的一些2D的平面的攝影作品怎么能夠表現出厚度來?這些看上非常飄忽不 定的名詞,是不是對你的造成很大的困惑 ?
這里要說一些題外話,其實藝術都是相通的,不論是文學作品還是一些電影影視作品它們都有共同之處。舉個例子,我們有時候候看電影,看完之后人顯得特特別的沉重,內心久久不能平息,有過吧?這雖然在劇情的設定上有一定的原因,但在電影畫面中的顏色也起了很大作用,比如去年上映的《敦刻爾克》不知道大家看過沒,看完這部片子之后,對劇情、戰爭、“回家”的感受,都不如整個影片色彩對我的沖擊力強 ,好的作品,不僅僅在情節能牢牢抓住觀眾,同時也在電影畫面中下足了功夫,它能將當時的環境渲染的恰到好處,能更快的將你帶到當時的情境中去,而這類電影代入感最強的多數是以深色、灰調、暗調為主。那難道暗調就等于厚重?其實并不只是這樣。
我再舉個例子,我們把照片的顏色看成一個三角體 。片子的高光、中間調,暗部都看成這個三角體的 一部分,高光比作金字塔的塔尖,中間調就是一個中層,暗部是金字塔三角形的那個底座。它們三者所占的面積是有分配的,你的中間部分可能占的面積是最多的,而你的那個金字塔的塔尖那個高光點,面積是最小的,最后相對于面積并不是非常多,但是它有著非常大的穩定性, 那個就是你的暗部。這種形態就是我們常說的底部厚重且穩固,頂部尖銳且犀利,而最寶貴的中間部分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一個過渡作用。
那么明白這一點之后,我們再來看下,別人為什么說你說你的片子單薄沒有厚度,原因就是該沉下去的地方沒有沉下,該暗的地方沒有暗,從頭到尾都是亮的,即使是暗部你可能為了追求細節的呈現也將它提的很亮,導致暗部缺失,底層的陰影和暗部就像是高樓大廈的地基,一定要沉穩,這樣片子才能立得住才能不會單薄。相反,如果都把畫面都壓暗,那么你的片子從頭到尾都顯得非常的笨重,壓抑透不過氣來。所以好的片子既滿足暗部的厚度,高光的輕巧明亮,以及中間調的均勻過渡,就像上面的三角體一樣,他們的對比分配是非常重要的,在調色時候,這3者都是要表現在你的片子當中的。
需要注意的是,高光和黑色部分,高光它不是一個純粹的白色,它是無限接近于白,它更像是 一個啞光灰或是啞光白感覺。也就是所謂的奶白色、乳白色、象牙白、象牙黃這樣的顏色。 同樣暗部也不能完全是黑色,雖然你眼睛看到的是黑色,但它不能直接表現在你的作品里。而是將很多種顏色混合成一個新的暗部色彩來代替客觀存在的黑色,這在油畫或者水彩畫中較為常見。
有些畫家,在進行戶外寫生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對一些色相進行一些偏差,比如說夏天池塘里面的水,有些池塘的死水是非常的臟,在色相上是偏灰偏墨綠。但是,如果說你要誠實地認真地把這種顏色搬到你的畫面中去,會發現這個顏色很臟畫面很悶,那么怎么辦? 你會主觀地去改變它的色相,讓看起來更加干凈一些。其實和我們做后期是非常像的,都需要你主觀去介入人為的去改變一下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