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畫面本身已經很暗,那就將疊加方式設為 Screen.然后調整明暗和Blur,如圖4所示。當然色彩也不要過飽和,最好是對著監視器調色,并經常把調色的結果輸出到電視機上觀察電腦和電視的差別(最好是動態,可以對比信噪比),下面是調色前和調色后的效果,如圖5所示。
圖4
圖5
二、根據色彩成分調整
色彩成分調整就是挑選具有鮮明色存在的場景來調。比如一幅街道的畫面,應該呈現出灰綠色調。這時候應該挑那種有鮮明紅色或黃色等等亮眼色的鏡頭,先用上面的方法調整,如果不夠,那就在Hue/saturation里面單獨提純紅或黃,將標尺向右拉,若數值過大,后果是純色出現噪波,那么就復制原始層。用Luminosity疊和方式,使下面層的色彩影響上面一層,但顆粒度不變,這樣當把下面層Blur以后,基本畫面既保持了原有的顆粒,又提高了色彩純度。調整時需要很細心的將有微小色彩差別的區域在Hue/saturation里圈出,逐次調整色系使其區分開,然后給予統一處理。
這里還有一點重要的原則:鮮艷的不一定就是好的!一味地增加飽和度或色彩純度會使畫面出現噪波,而噪波的增加會讓畫面失去通透感、顏色不純,使圖像清晰度下降,拿第一版的素材和倒了幾版的素材比較看會更明顯,單純地增加飽和度就會使畫面噪波增加,而膠片由于本身感光原理不同,所以噪波極小(即使有那也是在膠轉磁的時候出現)。
三、根據主題色調調整
主題色的調整AE的調色工具很多,并不局限于單獨使用某一個特效,往往可以組合應用。至于具體偏色,藍、黃、還是綠要看具體片頭的主題內容來定。比如藍色調,通常這個色調用的較多,原因是膠片的感光在同一個場景中,各色彩之間有著微妙的平衡關系.而當將視頻素材人為的提高某些色彩的純度時,其他中間色都跟不上,看起來就很假,這時候,將所有中間色調向一種色調傾向會有助于凸現主題鮮明的顏色,基本上基調的色相應該偏主題色的補色。人對色彩的敏感比其他都來得強烈,所以調色的中心就在于色彩的搭配上。當使整個色調傾向于藍的時候,紅和黃也會跟著變成偏紫和偏綠,這時候在Hue/saturation里面單選紫或綠,將它在色輪上調回紅和黃。最后,得到的畫面是在藍基調上的鮮明紅黃,暗部色彩濃重,亮部飽和,畫面顆粒細膩。
此外還可以利用固態層的疊加做統一色調的調整。如建立一個帶顏色的soild層,置于圖層的上面,讓其與下面的圖層做Color疊加,定好大的色調,然后再復制下面的圖層置頂,并調節該圖層的opacity值,如圖6所示。這種方法也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速度比較快,幾乎不用濾鏡就能實現。筆者在片頭調色中最喜歡用的就是這種方法,而且若將Solid層的顏色設為灰色系,還可以做出“消色”的感覺,效果不錯哦。